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8636次

        科普教育是普及全民科普常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真理和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1994125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召开了全国科普工作第一次会议,提出了科普教育的对象、重点和任务,从而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03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促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规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提高基地的科普服务水平,带动和推进各地社会科普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地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中国科协组织进行了对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命名工作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共计188个,涉及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类高技术企业和生产基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一、 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市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起步较早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科协的引导支撑下先后建立了我市青少年科技馆我市植物园等科普教育基地在科学普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还是很不平衡诸如在环境教育工业科学教育、自然教育、旅游教育等方面未见相应的科普教育基地,尤其是在众多旅游场所未见科普教育基地。我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SAMSUNG堆、白马关、森林公园、年画村等旅游场所在省内外久负盛名,且曾被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但这些旅游场所均没有建立适应的科普教育基地,无法起到宣传和传播作用,显然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学问旅游、乡村旅游和科普旅游。

二、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对于在旅游场所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相关部门及民众认识不到位,对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的基础性、生动性、渗透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撑和组织引导的力度不够大,上级部门的支撑不足导致地方科协对是否建设模棱两可。一些建成的基地,自身功能定位不准,对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模糊,思考、谋划、探索基地建设新路子新办法的主动性不强。

(二)科普水平低,教化效果不好。我市科普旅游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旅游科普教育的广度、深度有限,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只涉及到自然环境的一两个分支学科,或者张挂几张动物动植物图片,或者简单先容一些工艺,教化效果不好。学科健全的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较少。

(三)特色不鲜明,吸引公众力不强。我市旅游场所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上普遍存在忽视品牌打造的误区,大部分基地对本地资源挖掘不够,对外宣传不力。少数基地管理机制僵化,缺少走出去、拿进来的对外交流机制。同时,基地建设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没有形成特色,不能主动吸引公众前来参观学习。

(四)管理不完善,后续发展乏力。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存在重创轻管的现象,一些基地建成后,只看重形式上的荣誉,不注重后期的投入和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科学设施不及时更新,严重制约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基地虽然也制定了激励引导机制、考评机制、横向交流协作机制,但实行不到位,形同虚设,不能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

三、 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活动形式。要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等宣传资源,提升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断扩大科普受众面。丰富活动形式。利用爱鸟周、地球日、环保日、红色夏令营等系列活动,按照示范性、教育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基本要求,坚持寓教于乐,拓展丰富活动的趣味性。

(二) 坚持规划引导,用好现有资源。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组成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研究课题组,结合当地旅游场所实情,制定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规划。兼顾各个层次,建中、小型科技馆,有条件的旅游场所,宜建科技活动中心或小型科技馆,以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科普基地网络;充分用好现有资源。对已建成的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后续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环保科普的宣传功能。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旅游景点、中小学素质基地等联合开展活动,形成科普宣传教育的合力。 

(三)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奖励扶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从总则、组织领导、申报条件、申报推荐和评审程序、管理、附则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服务考核制度,进一步拓宽了基地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大财政经费保障支撑,探索在奖励扶持政策上下工夫。

(四)打造特色基地,强化品牌示范。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要强化品牌示范 ,打造特色基地。带动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历史学问,按照一基地一特色的要求,明确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确保每个基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内容。结合我市丰富的自然、人文、红色、工业、地质等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

(五)构建交流机制,培育人才队伍。提高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管理水平,必须打破井底之蛙的模式,主动到科普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先进理念,顺应群众素质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让群众在体验的同时,提高科学素质水平。要定期组织各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参观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培育人才队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与有关院校联合建立学校实习基地,与企业搭建专业平台,让企业专业人才兼任专项科普咨询员,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才加入科普队伍,最大限度实现人才共享。

总之,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解放思想,群策群力,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按照中国省科协有关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要求建设和完善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澳门金莎娱乐网站  王莉娟

上一篇: 农技协亟待政策支撑和转型升级

下一篇: 应让科学普及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剂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